医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创业故事在融资节点频富戏剧化。资本维度的追问,有时会让我们对其现金流、市场估值、轻重资产的更迭节奏重新找到坐标,甚至让一个医生私密的行医与创业情绪有所外露。
站在产业媒体的立场,一些慨叹和诧异的暗线在初稿中顾全大局地沉默了。
在北京第二场大雪前后,饿了么与摩拜单车的两起并购案在低温中逆行沸腾,两者皆昭示出狼性的杀入与卓越的退出。胡炜炜的摩拜单车是近两年被资本驱动最为透彻的商业案例,在财经作家吴晓波的采访中,她富有诗意地解释道,资本似乎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但当它投射进来的却都是人性。
风投呼啸而过,共享单车和外卖市场的黄橙红蓝重分天下。而在遥远的北京六环外,临终关怀的医院里也传来相似的回响。在我们采访的一处植物人托养中心,创始人也信誓旦旦地寻找过风投,在他眼里,自己的营生明明是一件有利社会,造福家庭,也可以存续发展、连锁发展的事业,却没人愿意投。
接触了几个投资人后,他发现大家虽然都说他干得是件好事,可做值得做,但就是不投。写了几版BP之后,他也没什么心思再找投资人了。他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听上去不靠谱,做起来不落地的项目,资本会一轮一轮、大把大把的扎堆烧钱。
一个投资人向我们这么概括过:“医生拿着一把手术刀来,其他什么都没有,但他需要很多东西才能生存。”投资人和医生的分歧,集中于两者在思维上的南辕北辙,双方的沟通因认知跨度而本身具有博弈色彩,最终混合出的往往是一种脆弱的信任关系。
新上任的民营医院院长,年过半百,对着我们的年轻记者直言不讳:“零,全是零,我才刚刚创业。”做了几十年的医生,从自己的履历中狠狠抽离出来,对于高年资的医生不是易事。医学专科人才的商科缺失,也是最有共识的行业特性,每一次采访中向医生创业者求证,得到的反馈大抵如此。
对医生来说,创业意味着人设的分野,担忧被资本干预甚至束缚,是阵痛之处。他们明知道资本追求回报的无可厚非,但盈利的驱动太强,却和医生的执业愿望似乎存在天然矛盾。对很多医生来说,从体制走出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要摆脱束缚。
“其实来找我们谈的很多。我们太弱小了。就是在钱的面前,人家一说,给我们估值这么高,吓的够呛。后来我发现,他们投了你,要和你对赌的。对赌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要拼命去赚钱,才能赌赢。”一个在眼科领域出走创业的医生,即便已经有过下海多年的经验,当上市公司老总坐在他的办公室,拉他入局几十亿的豪赌,他依然诚惶诚恐。
关键的平衡点落在了价值观上,很多医生创业者希望通过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来带动量,自然而然的做成量,“合作总是要有妥协”。
“自然而然”和“妥协”是最微妙的两个词,两个无法量化的渐进式。
根红苗正的医疗投资方,多数会有医学背景的合伙人,他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或本世纪初完成医学方面的履职,随后进入药械龙头或是自己创立医疗公司,并完成MBA的深造。医生、创业者、商学学位三阶段的“修路”,让他们笔直的进入到医疗投资领域。
很多投资人的布局思路即是从医生角度出发。医生是医疗服务的终端用户,不论药品还是器械,都是交到医生手里,以此进一步延伸,服务医生创业者也是一些资本所能看到的。他们试图在财务、人事、运营、管理、商务、拓展、品牌等各个方面给医生创业者提供支持。
医生和投资人之间的最大变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人进场后的决策归属;二是自营医院的建设进度,也就是重资产的投入时机。
一位疼痛科的创业大夫对我们说,“我们为什么不能一下子造一家医院?钱从哪来?要跟资本谈判。资本对你的估值多少?没有人认可你,资本看不到任何曙光,只有有这么多的临床基地,有这么多合作点,已经做起来了,盈利了,资本才会有信心。这条路是这么走的。”
这个医生团队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建连锁医院的目标,倒推出来的行动。投资人经常会对这位创始人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有多少技术是独有的?”
他知道技术上的壁垒基本是不存在的。“技术大家都可以学,不存在你会,别人不会的情况,顶多说你做的熟练一些,别人做的不熟练一些。这种情况,不单单出现于疼痛科。”
而资本既是壁垒。
无独有偶,一家肾科医生集团大刀阔斧迈入重资产,这支团队的商业运作与资本化道路,背后折射的是创始人个人的鲜明特质。这在泛商业领域屡见不鲜,但在医疗行业,尤其是医生集团这种新兴物种,是一份稀有物种快速发育的典型样本。
时间窗口和资本助力,为他们蓄足了电。建立医生集团,在专家资源和运营管理上配足人才,通过医生集团的模式切入肾内科透析行业,在有一定业务基础之后,借助资本力量快速扩张,收购多个标的来进行复制,打造医疗集团。五年内上市,一个关于狂奔的故事。
当创业项目的商业闭环和盈利模式放在真金白银的角度去权衡,一些空中楼阁就被重新解构,无论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新晋创业者还是商业老兵,项目和基金的咬合之处,真正的创业脉络才开始展开捋顺。
医疗投资和医生创业,都是在最近的一个十年中生根发芽。十年前,医疗投资还是一个寂寞的领域,一位投资人受朋友委托,想要和一级市场做医疗投资的同业们一起吃个饭。当时他翻遍通讯录,最后只找到13个人过来。而十年之间,医疗投资领域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包括十年前我进入医疗投资的时候,一级市场是很不受人待见的,因为体量太小。大概在2005年左右,银行证券动辄几万亿,而一级市场的规模也就几百亿,相去甚远。放到今天,单独一个机构的规模能达到十几亿。十年来,中国医疗领域一级市场至少迎来了几千倍的增长。”
热门信息
阅读 (1650)
1 准备在杭州创业?这15家在杭投资机构不能错过阅读 (1593)
2 华人创业在硅谷:遭遇天花板 纷纷选择回国阅读 (1507)
3 2016校招Android开发,一个非重本应届生的坎坷求职路阅读 (1281)
4 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宜人贷在美纽交所上市阅读 (1257)
5 做老板最高境界:谋局者,越清闲越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