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第五届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在济南举行颁奖典礼。
尽管出现时间不长,但现在人们几乎已被“微电影”这个名词淹没,各类微电影层出不穷,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姜文拍的佳能《看球记》等都是其中翘楚。
在各类电影大腕纷纷涉足“微电影”江湖的同时,有人说小体积的微电影,或将成就内容的“大理想”.谁在做微电影?他们为何挤入微电影?
“微电影元年”: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微电影”是什么?又是哪一天诞生?
微电影是什么的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有人把它当电影短片,有人把它当长篇广告。但“微电影”三个字的诞生,却有着确切的日期:2010年12月27日。
这一天,某汽车品牌拍摄的一部名为《一触即发》90秒广告片面世,片中男主角吴彦祖驾车赢了对手。
一则广告本平平无奇,但幕后操盘手上海麦肯广告公司给这则广告片又做一个概念营销,麦肯创制了一个新词“微电影”,并用宣传电影的辞令和方式来推广这支广告片。
这次营销大获全胜,但是后来,人们忘记了创制微电影概念的麦肯和广告商,却记住了这个伟大的发明“微电影”.
2011年前不久,名不见经传的“筷子兄弟”制作的短片《老男孩》在网络爆红,让“大”电影降低门槛走进了“微”时代;而2011年后不久,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柏林推介会上宣布,今年将专门开设女性导演微电影环节,再为“微”电影创造“大”时代。
2011年,无疑是“微电影元年”。此间,随着网络亿播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这句土豆网的口号终于成为一种全民运动:从扛摄像机的专业电影人士到举手机的民间电影爱好者,越来越多人开始用“帧”表达情绪与情节。
微电影是近几年才新兴起的一个称谓,其实早几年前就已经有了这种艺术形式,我们称之为“短片”。在第五届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中凭借《马可菠萝》荣获故事片三等奖的苏亮看来,直到现在,”微电影“仍然是青年导演练手最好的选择。
当年的"短片"能变成如今炙手可热的"微电影",一是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微电影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播放平台。第二就是机器设备的技术革命。佳能5D2这样的小机器却能创造出与电影同等画质的片子,这使得当年的"短片"看上去更像电影了。
和所有心怀电影梦想的年轻人一样,200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苏亮做过场记、编剧、副导演,也客串过演员,但”做导演的欲望仍然十分强烈。
“很多外国优秀导演都是从短片开始的”,导演王小帅看来,电影短片是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种形式,每年去参加国际电影节他都最喜欢看短片单元,“短片的艺术性和实验性更强,涉及的现实主义题材更多。”
在微电影出现之前,电影短片在中国还没有被完全淹没,但却始终找不到商业模式。“中国人根本是看不起短片,钱字当头的时代,短片哪有钱赚,怎么会有人关心?”
“利润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广告商。”依附于广告商投资的微电影商业模式并非没有可以自恃的资本,“广告商同样离不开好的营销概念,现在又有哪个大公司好意思不拍微电影呢?”在很多人看来,命题作文的软广告是微电影的全部。
另外一部分人坚持着,既然微电影叫电影,本质上还应该是创作。苏亮是其中一个。
《马可菠萝》里的江湖:一个山东草根导演的“微”梦想
2012年,苏亮开始制作爱情微电影《马可菠萝》。
《马可菠萝》的故事灵感来源于一个朋友的短篇小说,描述一个等待爱情的单身小男人马可,偶然间从手机里下载了一款可以寻找爱情的软件,从此爱情变成了无休止的猎奇与新鲜。
一部时长24分14秒的短片,苏亮大概写了四五个不同版本的剧本,有偏温情的,有偏搞笑的,还有偏黑色幽默的。最终几度摇摆之下确定为“讽刺爱情”,表达了一个简单却深邃的主题:这个时代,爱究竟是变得简单了,还是更难了?
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这大概是很多初次拍片的年轻人的共同特点。在国外有专门的基金为年轻导演和无名电影作者提供资金帮助,而在中国却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悖论:没有投资方愿意为一个新人投资,要获得投资,你必须不是一个既没名气也没作品的新人。如果接受命题作文,那就必须做到把品牌植入,做到肩负广告诉求和电影艺术完美结合才能杀出重围脱颖而出,这样的成功者寥寥无几。
27岁的苏亮最大的困惑,也许就是来自于此。
“记得第一场戏拍摄完已经凌晨两点半了,这场戏里女演员又哭又喝酒,再加上情绪激动,身体已然十分疲惫。当我们打好光,凌晨三点半准备拍摄第二场重头戏时,男女主演已经完全不在状态。而如果把这场戏移到第二天,整个预算要多出将近一万块钱。”
这场戏最终还是拍完了,苏亮感恩剧组的同时也掩饰不住无奈,“年轻导演没钱没时间,只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片子拍完,后期做了一个多月,苏亮说,“那段时间很幸福,每天都在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成型,期盼着它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当成片出来之后,他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发行与推广。由于之前没有跟网站有过任何接触,苏亮采用了最笨的方法,将自己所有能找到的资源挨个询问,一家一家的跑。“记不清那段时间打过多少个电话,跑过多少家网站与公司,寻求过多少朋友的帮助。苏亮每天抱着电脑,拿着十几张刻好的光盘,从北京的环线上各处奔波”。
“所有能参加的比赛我都去投稿,微博和人人网上我发动所有朋友帮我宣传,每个宣传的途径只要有一点机会我都会抓住”,苏亮说,过程很辛苦,但那种感觉其实很美妙。
第五届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中,《马可菠萝》荣获故事片三等奖,以及最佳表演单项奖。
大腕们的微电影“大生意”:与电影无关?
相比于在导演之路上苦苦求索的草根苏亮,更多电影大腕似乎也不能摆脱微电影的“命题作文”之惑。
“它就是一个大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从没拍过广告片的王小帅,也在2001年忍不住来蹚微电影的浑水,接了一部汽车品牌投资的微电影《远方》。“什么微电影,就是广告,没有电影两个字,谁会关心它的存在”。
在微电影这个大箩筐里,借“电影”两个字吸引眼球的实在不少。苍井空要出新专辑,剪了一个名叫《第二梦》的MV合集,称作微电影;宜昌搞城乡旅游推介,请来台湾大导演拍部《相约山楂树》,播出去也叫微电影;电影《大魔术师》发个预告片,起名《扶桑恋人》,又成了微电影。
王小帅一点也不避讳“接拍《远方》就是为了赚钱”,他说,“这东西能证明我也会为客户着想,不是自恋狂。证明我也会用灯光音响制造哭点这些简单玩意,而不是故意晦涩。可是,这些都不关电影的事儿。”
“微电影是属于广告领域的”。中国最大的微电影出品方华影盛视的首席执行官赵雨润从决定在公司成立微电影制作部那一刻就已经心中有数。
2011年,易观智库的统计数据发现了一个新变化,中国的视频网站用户中,20-29岁占据59%,30-39岁占据了20%,视频网站的用户一改往日年轻化、低消费的形象,如今正成长为高学历、高消费的年轻群体。当然,这批网络受众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感动,厌恶被动”广告“.
这种变化在电影商人们敏锐的神经里无疑转换成“生产力”:微电影广告营销更好,因为它的相关审查宽容,导演可以自由表达,社会热点、成长记忆都是吸引80后的元素。
筷子兄弟便擅长于此。《老男孩》的狂潮之后,在筷子兄弟出演的 《父亲》之“父女篇”中,80年代元素仍然随处可见,街头爆米花,路边看小人书的儿童,动画片《雪孩子》。当然,这类“青春回忆”正对以80后为主要销售人群的雪佛兰科鲁兹的胃口。
而《父亲》接近3000万的播放量如果换算成独立观看人数,几乎与1500万观众的《金陵十三钗》相差无几。
曾经以为可以凭借微电影走上导演之路的筷子男孩肖央现在甚至觉得,“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找上门来的微电影和他之前拍的广告片没有区别,甚至连片长和片酬的比例都几乎没变。
可是,在产业链的上端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影盛视首席执行官赵雨润将微电影产业链划分为四个部分:营销、制作、播出、延伸。像华影盛视这样的公司做营销和制作,视频网站是主要的播出渠道,延伸就是指举办各类微电影节。目前有播出平台的公司可以形成最完整的产业链,视频网站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只要把利润最少的制作部分外包,他们就可以赚到盆满钵满。
而一个政策上的“利好”,也催生了微电影春天的到来。去年11月28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要求全国各电视台自今年1月1日起,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而在稍早前,这个机构还出台了限娱令,这些都会让一部分电视观众流向网络视频寻求乐趣。
于是,擅长于植入且如今没有太多审查包袱的微电影,得到了各类资本的追逐。种种利好也让业内预计到2014年,中国微电影将形成一个700亿元的大生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要发发网_我爱技术网 > 微电影受资本大追捧 可能形成700亿元的大市场
热门信息
阅读 (1650)
1 准备在杭州创业?这15家在杭投资机构不能错过阅读 (1593)
2 华人创业在硅谷:遭遇天花板 纷纷选择回国阅读 (1507)
3 2016校招Android开发,一个非重本应届生的坎坷求职路阅读 (1281)
4 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宜人贷在美纽交所上市阅读 (1257)
5 做老板最高境界:谋局者,越清闲越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