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现实
点名时间不是张佑他们的首创。在美国,一个类似的网站叫作Kickstarter。网站创始人Perry的正式职业是一个期货交易员,也是一位狂热的艺术爱好者。在看到一场音乐会因为资金问题被迫取消后,他想要建立网站专门用来支持人们那些疯狂创意。
创立“点名时间”的想法,来自现在网站的董事蒋显斌。蒋显斌是新浪网的创始人之一,和Perry一样,在熟悉的互联网之外,蒋显斌对设计和文化情有独钟。2006年,蒋显斌与友人建立华语纪录片制作平台CNEX。纪录片是费钱又很难拿到钱的行业,蒋显斌看到国外有很多纪录片通过Perry创立的募资网站拿到钱,最后拍出的片子还获得了奥斯卡奖。他就问张佑: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种模式移植到大陆?
张佑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
1994年,15岁的张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就被镇住了。坐在家里就可以和全世界联系,这种神奇让张佑深深着迷。少年人的梦想宏伟而浪漫,他觉得改变世界的梦想一定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路径。
1979年,张佑出生在台湾。在美国读大学读到一半辍学了。他的自我介绍里写着:“白羊座,出生于台北。抗拒所谓的大众教育,走出校园,最后在美国找到另一种人生的学习方式。体内流动着创作的血液,视一切美的事物为理所当然。偏执与完美主义,择善固执又喜爱幻想。”
白羊座“爱好冒险、活泼好动”,辍学后,张佑辗转过包括旧金山中文电台、人间烟火、蛮秀网路电台、意慾蔓延、哇塞中文网、华渊、新浪网、LycosAsia、Skysoft愿境网讯、Yahoo!奇摩、联络家、奥美广告、戏楼、快拍公园、CNEX等多到历数起来都十分费劲的工作,但是他念念不忘的是想做一个自己的产品。
他的打扮是标准的文艺青年范儿,黑框眼镜、下颚留着造型胡须,一身休闲装打扮,如果再背上一个斜挎背包,可以混迹在90后大学生的行列。
“点名时间”团队里的另外几个创始人和张佑也有着差不多的气质。做技术的蔡晓,拥有上天赐予的好嗓子,一首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唱得惊天地泣鬼神。虽然号称是技术出身,却是一个很会弹吉他、很会唱歌的人。张佑他们私下里开玩笑,说蔡晓如果在美国长大,就是一个摇滚歌手了。张佑做过设计师,玩过摄影,他知道设计和摄影创作型的工作在中国赚不到大钱,永远只能帮企业、广告公司的工作,做到最后还是别人的一只手。
有特殊才能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做着和自己兴趣完全背离的事情。当蒋显斌找到张佑的时候,他想到自己,然后想到了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他们决定给那种叫作“梦想”的奢侈品一点空间。
2011年5月,“点名时间”上线。“点名时间”成立后,蒋显斌找到在台湾做食品的一个朋友为“点名时间”投资了50万美元。这是“点名时间”的第一笔投资,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笔投资。不过,这种局面可能很快会被打破。这种商业模式开始被关注,更多的投资机构找上了门。
买卖双方的“微妙情感”
对张佑来说,这是双重愿望的实现。想做一个自己的产品,成为上帝、改变世界的梦想,一瞬间离他很近。而长久以来,他对人类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嫌隙,也终于找到了弥合的载体。
他自己就是“点名时间”的忠实用户,在这块土壤上乐此不疲。他发起了一个“一百张方便面卸妆照”的项目,他给每一个泡好的方便面和包装袋的图画拍对比照。项目的回报是项目结束后给支持者一张方便面卸妆全集海报,外加电子版高清大图。张佑将其命名为“寻找新口味的藏宝图”。这个看起来十分无聊的创意获得了热烈回应。支持者一边评论着发出的照片,一边催促张佑快点发后面的照片。有一段时间,微博上因此而流传着各种吃方便面指南。
“点名时间”除了项目的合法性之外没有更多的限制。这么做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对项目的判断也不准确。有一次网站上出现了一个“集齐邮戳申请吉尼斯纪录”的项目,张佑他们觉得这个项目肯定不会有人感兴趣,但是这个项目却非常受关注,一直从点名时间的平台“热”到微博上。
“点名时间”将项目的好坏交给用户判断。一个项目发出后,如果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支持者就自动失败,之前支持者的付款会如数退还。相比较张佑那种完全处于好玩儿而来的项目,这里还提供成本低廉的试错机会。成功与否对项目发起人来说都是一次低成本的市场试验。尤其是对失败的项目来说,失败本身是最好的结果。有一次,一个IT人发起了一个叫作“平板显示器”的项目。这个产品外观像iPad,但是不连接主机,就只是一个显示屏。最终的支持者只有3个人。更多的人在项目下跟发起人讨论这个产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如果没有iPad,这个产品大概还会有市场。在已经有了iPad的情况下,还需要一根线去连接主机的平板,没有人会感兴趣。这个项目中付10元的支持者得到的回报是一张贴纸,100元的是一件T恤衫,1700元的是一部这个产品。这个项目虽然失败了,但是仍然有3个人支持。在项目下面的留言中,支持者说,“虽然我不看好你的产品,但是我仍然支持你,支持你的创新精神和努力。”
这种道义上的支持是“点名时间”区别于其他团购交易网站最大的地方,买和卖的双方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联系,而不只是简单的交易。这种微妙的情感意义重大。张佑觉得这是一种促进人们支持和鼓励正面事物的表现。他乐意将“点名时间”作为一个鼓励人们成为VC的平台,他也更乐意将VC称之为天使。
这是“点名时间”和美国Kickstarter有区别的地方。Kickstarter上支持者和项目发起人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点名时间”更注重保护掏钱的一方,即支持者一方。比如Kickstarter对项目的完成周期没有硬性要求,事实上,以最需要资金支持的纪录片来说,长达几年的制作周期是常事。但是“点名时间”在这些细节上做了更严苛的规定。他们要求所有的项目必须在3个月之内做好,以给支持者一个交代。张佑认为项目完成的周期太长,支持者对项目的关心程度会下降,长久下去,会损害支持者的热情。
Kickstarter和点名时间的盈利方式非常简单,都是抽取成功项目募集资金的一定比例作为网站收入。从这个角度来说,项目发起人才是网站的金主,项目成功与否关系着网站的收入。但是张佑认为,至少是在现阶段,他们应该更主张保护支持者的利益。张佑将其看作是建立“信任社会”的积累。他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他赋予这种行为更大的意义:维持正向的心态。
成立第一年,“点名时间”一共花了25万美元,几乎不做任何干涉的投资人有点替他们着急,觉得他们是不是过于保守了。张佑跟投资人解释,他们想在市场还没有广泛认知的情况下悄悄试水。如果大张旗鼓地宣传,可能会像当初的团购网一样快速进入资金淘汰赛。成立一年有余的“点名时间”,是一个只有12个员工的轻资产公司。在过去一年里,他们主要的成本是同仁薪资。拿到新的投资后,张佑准备加大推广力度。但是扩张后团队人数也不会超过50人。
他们的前辈,美国的Kickstarter在成立三年后,经由网站募集的资金额已经达到1亿美元。按照5%的资金抽成,1亿美元可以让只有50个人的Kickstarter活得非常好。这给了张佑信心。
上帝站在用户那边
作为创始人的张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常常恍惚感觉自己真的成了“上帝”。做上帝的感觉让人眩晕。“点名时间”刚上线的时候,他和他的团队满怀热情想要给页面上增加一个能看到项目进度的功能。
他们觉得,“每个项目都是一个故事。这个想法本身没错,支持者之所以支持发起人,最开始的确是被发起人的故事打动的。一个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的故事很能打动人,而且对于支持者来说,除了支持之外,他们也很希望知道后续的进展。”为了“故事”这两个字,张佑他们做了一个类似时间轴的东西,为项目每一阶段的进展添加说明。看起来就像连续剧一样,每个项目都如同一个人的一生一样,时刻在发生着什么。
张佑觉得这个想法特别牛,一定备受用户欢迎。他们原本的期望是,支持者能够像看电视剧一样每天来点名时间看看自己支持的项目的进展,对项目发起人也是一种督促。
但是结果是:因为新功能的添加,原本的项目说明被遮住了一部分,新的支持者看不到完整的说明;另一方面,发起人其实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更新进展,张佑他们预想的直播式的“连续剧”也没有形成。
这是一次完全失败的尝试。张佑和他的团队们在“点名时间”上线5个月后,有整整3个月的时间将主要精力消耗在这上面。另外几个“点名时间”的创始人和张佑一样有丰富的互联网经验,后来张佑意识到,正是丰富的“经验”迷惑了他们。
“后来一些项目发起人跟我抱怨:你们在搞什么啊?产品经理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主观意识太强,因为产品经理是一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所以他会经常有那种‘我是上帝’的感觉。我们在过去那段将近半年的时间里都自以为是上帝,上帝的角色容易使人冲昏头,产品经理的成败常常只在一念之间。出发点是上帝,还是普通用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多数时候,产品经理像上帝般站在世界背后,但是通常,这个世界是用户说了算的。至少,张佑常常这样提醒自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要发发网_我爱技术网 > 张佑:世界在左,“上帝”在右
热门信息
阅读 (1650)
1 准备在杭州创业?这15家在杭投资机构不能错过阅读 (1593)
2 华人创业在硅谷:遭遇天花板 纷纷选择回国阅读 (1507)
3 2016校招Android开发,一个非重本应届生的坎坷求职路阅读 (1281)
4 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宜人贷在美纽交所上市阅读 (1257)
5 做老板最高境界:谋局者,越清闲越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