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陈一舟,你不是个企业家,你是个投资人。我笑而不语,我想表达的是,投资是企业转型的一个好工作方法,也可以是我在移动互联网爆炸的时代为公司(人人网)寻找突围路径的方式,来日方长。
其实创业和投资有根本的相似之处,那么谈谈我是怎么做企业和做投资的。
一、创业18年的5点感悟
心得1:成功始于坚持
人人公司从开始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很多的挫折,融资钱少、传统业务赚不赚钱、大量尝试(分类广告、视频)、裁员等等,公司的商业模式至少变了四到五次,转型以后,我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终于在美国的纽交所上市,成为纽交所第一家上市的社交网络公司。
我们之所以能活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在最艰苦的时候一定要咬牙坚持。
同时,我觉得光坚持还不够,比较重要的还有第二个,要灵活。
我们在非常坚持地干公司的同时,也在几个关键的时候做出了商业模式的改变,如果一直做最开始想的那个模式,到现在肯定死了。
因为互联网市场的变化非常快,所以在坚持的时候还要灵活。
在发展之路上,一个企业到一定规模时,自然有各种力量让你无法长大。
我喜欢问我们公司的新人一个问题:在某一专业,必如说某项乐器,某项体育项目,要成为世界级的专家和竞技者,需要花多长时间?正确答案是1万个小时,这在畅销书《Outliers》(《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有谈到。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是“1万小时”,而不是5千或者3万?答案是,对普通人来,1万个小时的练习,意味着人类坚持的极限。只有到了极限,你的竞争对手才会逐渐放弃,你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因此我要说,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坚持。要成功,就要把你的竞争对手甩在后面,而这一点上有时候就是靠时间来“耗着”,等别人没有耐性、坚持不下去了、自乱阵脚了,找别的、更大、更时髦的领域去了,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者。
心得2:保持谦虚
在过去,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每一次心里感觉非常好的时候,几乎马上就倒霉了。
几次下来我的总结是,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来之不易。
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在对市场和公司自身能力的判断时特别容易失误,这个时候,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千万不能得意,因为胜利的时候,失败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心得3:警惕失败
我很景仰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他说过,“我最希望知道的事情,是我会在哪个地方死掉,然后我就不去那个地方。”
大部分人对这句话是会心一笑,觉得有理,却也不太清楚为什么有道理。
我认为这样一个牛人说这话必然有其道理,就不断地想,终于琢磨出了些道理。
一个创业者有两种方法提高成功机率:一是不断地做正确的事情增加成功率,二就是避免错误的事情,降低失败率。
知道“我们会在哪个地方死掉”,然后“不去那个地方”,就是要降低失败率。
大部分公司是怎么死掉的?表象的原因多半是因为钱花完了。但是,没钱只是表象,还有很多其它更本质的原因决定。
中国人在治病的时候是“治本为先”的逻辑,首先去思考更本质的问题解决办法。
但是我的想法是,解决本质问题非常难,如前面两个要素所说,成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好比治病要治本不容易。所以,在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时候,就先治标。
举个例子:丁磊在2000年跟我说过,他当时上市如果再晚几个星期,就没法上市成功了。
所以网易当时治病先治了标,有了钱,多挺了几年,机会来了,抓住了,公司就做大了。
成功既然是很难的事,与其强行去提高一个小概率事件的几率,有时不如把失败的可能性降低。
既然我们知道互联网创业失败的概率是90%,而且只有那么几种办法导致失败,那如果能够想办法把它降到80%甚至70%,就相当于把成功的概率增加2到3倍!
心得4:找到自己的variant perception(认知能力)
我想探讨的是,一个CEO,如果只能做长一件事、关注一件事,应该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应该是一个variant perception,就是一个潜在价值很高的,但和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非常不一样的远见观点。
这个观点,还要有可执行的手段,否则想到了,没有做的条件也白搭。
雷军做小米,几年前大家听起来像奇葩,现在是二、三线城市的广场舞人群都知道,是他们心中仅次于苹果的品牌。
为什么?因为他琢磨出来在无线互联网上如何避开大佬们的锋芒,利用一个一定会起来的免费操作系统,安卓,做一个软硬件的产品在上面收到钱。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利用跨界技术竞争壁垒,利用大势、业内一流的营销的组合型案例。
几年前周鸿祎做免费杀毒,问我行不行,我说看不清。他后来又做浏览器,问我行不行,我说不太行,结果都让他做成了。所以他现在也不来问我该做啥了。
为什么他们有variant perception?
因为过往个人的经验和积累,以及对互联网客观规律深刻的认识,包括对人性的了解。每家公司的variant perception不一样,积累非常重要。
没有积累,不容易想到;没有积累,想到了也做不到。
我在斯坦福上过巴菲特的投资课。他说,一个人,一辈子应该只做20个重大决定,指标用完,战斗结束。
作为一个创业者,或者一个人,一辈子里真正重要的决定可能20个都不到:专业学什么、找什么老婆/老公、第一份工作、选谁做合作伙伴……
关键的10个投资决定,加起来不到20个,但是决定了一个人80%以上的快乐和成功。
-
你的这20个决定是什么?
-
你该投入多少资源去做这些决定?
-
你做这些决定的时候,有什么variant perception?
这些都是好问题。
心得5:学会“做空”心态
“做空”是个投机名称,其实,我想说的做空,是指一个CEO平时在工作中,应该积极的不关注什么(aggressively inactive)。
我的理解就是:凡是没有独特优势和variant perception的事,就不做;凡是对本职工作没有太大用处的事情和人,少掺和或者不掺和。这是我指的做空。
查理·芒格,有个习惯,所有到他桌上的事情,只放在三个篮子里:
第一个叫“No(不做)”;
第二个叫“Yes(做)”,也好理解;
第三个叫“Too Hard(太难)”。
这个叫“太难”的篮子是朵奇葩,估计放在这个篮子里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粘上浮尘,到了年底,其命运最后都是被放到“不做”这个篮子里了。
我们从小到大,从来都是被教育说要不怕困难,知难而上,为什么这位老先生说要知难而退呢?怎么定义难?什么是战略意义上的难?什么是战术意义上的难?
深思熟虑要“做”的事情,执行上再难也要做。战略上“太难”的事情,执行起来好像不太难,这个时候你做不做?这些问题,要多思考,想通了,可能离成功就更近了。
二、投资目光:关注3个领域
在我的预测中,未来有3个领域值得关注和投资:互联网金融;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
1.互联网金融
每个公司根据信仰不一样所做的业务就不一样。对于我们来说,作为一个技术型的公司,我们有个非常强烈的信念:技术是人类社会改变世界的最大力量。
在技术里面,个人认为有两种技术。一个是硬技术。它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加以利用。另外一个技术是被大家所忽视的软技术。金融是软技术的一部分。
作为互联网的老兵,我思考更多的是关于互联网创业,着眼于布局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方面,经验告诉我,做不了“黑洞”,就远离“黑洞”。未来4-5年内,人人都将深耕金融领域。
人人坚持互联网金融股有两个原因:
①金融是个巨大的行业,美国和中国, 金融都是占GDP头两三名的行业,里面的大公司很多,市值很高。
②金融是数据业务,数据的流转和处理,是金融的本质。
同时,互联网是一个新的获客渠道,金融产品上搞对了就能够大幅度、低价格地获取金融客户。市场体量大,被颠覆的维度多,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方向。
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公司要关注两个产品,一是金融产品本身的设计;一个是互联网产品的设计。
其中本质是金融,其次才是互联网。互联网产品可以改善营销渠道、提高用户体验,而金融产品则是直接影响用户价值,同时还决定你的市场有多大。
2. 未来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时代
回看过去的三十年发展,我认为创新创业的发展有三段大的趋势,其中最大的趋势就是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第二位是IT革命和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浪潮。第三个,则是中国的人口红利。
未来,人口的红利开始消失,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也在逐年递减。
但科技的红利还会持续,在我看来,互联网革命基本上已经结束,下一场技术革命,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革命。未来的世界变化速度会比过去30年快很多。
机器人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我正在整理我的思路。
简单预测一下未来几十年的走势,以人工智能为中心来谈一谈:
畅想一:十年后,在美国加州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里超过一半以上都是无人驾驶汽车,这是机器人革命的第一个浪潮。
畅想二:家庭服务和工业市场的机器人化。三十年之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有10个机器人在为他提供服务。
无人驾驶汽车后,家庭机器人将崛起。每一个地球人的后面,将有10个机器人给他工作。这样的话,如果人口不大幅减少,全球GDP可以增长10倍甚至几十倍。
届时可能90%的人不需要工作;因为有足够的生活资料,他们会被照顾到,他们可以追求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人类将进入共产主义生活模式:他们娱乐,旅游,追求艺术和科学。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未来最大的机器人行业占全球GDP的30%,其次,90%的人不需要工作,由政府提供衣食住行,娱乐会成为第二大行业。
而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会带来很多行业的变化,比如房地产,未来不会是简简单单的盖房子,而是会出现更多可以改变地球面貌的房地产工程,例如能把沙漠变成绿洲,把夏威夷的海底全部开发成海底乐园。
因为人满足了温饱以后就是娱乐,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科幻的方式多思考一下未来?
作为一个创业者,未来非常值得去思考,因为创业的最大价值就是把未来应该发生的事情提前到现在实现,这样社会才会给你超值的回报。
三、投资项目:看3方面
我做投资通常只关注3个要点:行业足够大,可被颠覆创新,以及人人投资是否比别人家投对该公司未来发展更有优势。
如果没有优势,再好的行业,再容易被颠覆你也甭去做了。
我做投资眼光都源于自己在互联网行业十几年的行业经验,胜利也好,失败也罢,反正我的经验都有一大堆,受到的伤害多了,就知道什么骨头难啃。
我们创业者就是温水中的青蛙,最清楚水温几何。
还有一个说法是,牛奶中的青蛙马上要淹死了,一般的青蛙就不动等死了,有一只青蛙仍在不断划水,后来牛奶变成奶酪了,青蛙就能跳出来了。
我更像牛奶中的青蛙,划得要狠,脚蹼要麻利。
当年,在巴菲特的课上,他告诉我们,少即多;慢则快。
少即多:每个人做事前都要画一个圈,圈内是自己了解的,圈外是不懂和似是而非的。做事情,一定要做圈内的,而且这个圈内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是只有一个。
慢则快: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倾向于快速发展,这与从业者年轻、吃的亏少有关,创业者往往不顾客观因素一位求快。比如,曾在一夜间兴起无数视频网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认为,一个项目能有多大,首先取决于这个项目本身。比如水稻一年只能3熟,但你非要他10熟,于是就揠苗助长,结果只能是被"烧死"。
我的投资和创业都遵循了这个原则。我曾把自己的钱全部投到腾讯母公司MIH集团的股票上,当初这个公司不过5亿美元,结果现在翻了10倍——赌的事情越少,成功起来就越大。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搞明白这个项目的DNA到底可能长多大,然后再决定烧钱的大小和速度。
段永平正因为深谙此道,因此他才能从不参与创业,却能成为从中国互联网赚钱最多的人,仅从网易的股票上就赚到2、3亿美元。有些事情看起来慢慢腾腾,但是速度其实很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要发发网_我爱技术网 > 陈一舟创业18年的感悟:要永远对新崛起的产品和公司保持敬畏
热门信息
阅读 (1650)
1 准备在杭州创业?这15家在杭投资机构不能错过阅读 (1593)
2 华人创业在硅谷:遭遇天花板 纷纷选择回国阅读 (1507)
3 2016校招Android开发,一个非重本应届生的坎坷求职路阅读 (1281)
4 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宜人贷在美纽交所上市阅读 (1257)
5 做老板最高境界:谋局者,越清闲越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