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1日的虎嗅F&M创新节上,创业者用六分钟时间分享一个错误的电梯演讲环节依旧火爆,据现场朋友圈报道,不但主持人颜值较去年有了大幅提升,上台分享嘉宾与到场观众数量也比去年更多。不变的是我们开设这一环节的初衷:“让成功学滚出创业圈,失败才是正能量!”
从以下的现场实录中可以看出,有的创业者还是比较实在的,有的对自己的反思还停留在表面,有的闪烁其辞避重就轻,有的……说实话,都不知道他声称要分享的错误的重点与本质是什么……嗅哥忍不住森森地为其逻辑能力、思考能力、推演能力担忧,想必在场观众亦有同感……请自行对号。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这八个错误与反思看上去,有彼此矛盾的地方哎,比如有人说要低调有人说低调者死。呃这是我们创业者反思的有问题吗?其实一点问题没有。不同性质企业,企业不同阶段,所需的手段与感悟肯定会是不一样的。想必各位读者用户不会那么刻舟求剑。
不管分享内容深浅如何,我们都要感谢这8位创业者的莅临与坦诚。
这8位创业者,按上场顺序(以下实录亦是按上场顺序),依次是是积木盒子创始人董骏;淡蓝创始人耿乐;爱梦娱乐大数据创始人雷鸣;课程格子创始人李天放;礼物说创始人温成辉;土曼创始人汪伟;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余建军;光年无限创始人俞志晨。
但愿他们摔过的这些坑,能够成为你行进路上的灯!
董骏:创业别看重与倚赖“资源”
在我们这代人成长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基于某种资源的土壤,不管是从幼儿园还是上学,甚至是人生的大事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走后门或者找关系的影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那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所以你如果没有切身的把自己砸进去的话,你没有办法去获得一些做关键判断的信息和数据。
而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基于信息的高度共享而产生的去中心化。
但是在我们创业的时候,还是经常会出于对上述资源的惯性,而没有特别注意(去中心化这一点),其实依赖于资源已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积木盒子在初期创业的时候,除了几个可以熬夜的兄弟以外,要什么没什么,当时一个高大上的金融机构看中了我们,给出了非常好的条件,于是我花了几个星期非常宝贵的时间,与这个金融机构沟通合作的细节,希望可以能够基于这些资源一炮而红,在行业里面,不管是从项目还是客户层面,都可以能够脱颖而出。
但是最后我发现,如果想要在传统机构温暖的土壤上长出坚韧的互联网创业的小苗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第一、文化不相融。
第二、如果基于一定的资源,即有的资源会变成瓶颈,其实会限制创业团体的成长和梦想。
第三、我要说的就是,其实创业除了自己的团队之外,根本不需要其他什么很大的资源,因为创业一定是要把自己逼上绝路,然后绝处重生的。
困难实际上是一剂非常难得的营养,而输液其实是很常见的毒药。创业初期实际上是时间是非常关键的价值,如果过重的去注重资源,会浪费这些时间,为创业初期带来风险。
耿乐:竞争对手教我的那些事
1.积极公布你的融资情况
由于我们没有公布公布融资信息,我们的竞争对手得以抢先一步,所有的聚焦点、所有的媒体报道都投向我们的竞争对手。这个时候我觉得我错了,我没有第一次引爆媒体的焦点,所以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都很被动。所有的投资人或者媒体采访我的时候都会问到,那谁是不是比你们做的好,因为他先比你先拿到钱,其实实际上是我们先拿到钱,只是我们的没有对外公布,所以我想,有的时候我们大家真的应该积极的去公布你的融资,或者让这个圈子来看到你是最大的。
2.降维看产品和升维看对手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也经常在网上回应竞争对手的攻击,做一些口水战,或者是争吵,但是后来证明,那件事情可能也是错的。关于这一点,有两个人指点了我。
一位是我们的A轮的投资人,清流资本的王梦秋。她说,只有行业老二、老三去消费老大的,他们就是要骂你,等你回应,你要回应的话,你就输了,哪有老大消费老二和老三的。
一位便是雷军。他说我推荐你看一本书,叫《三体》,里面讲到降维和升维,有的时候做产品可能需要降维,但是跟竞争对手竞争你可能需要升维,你要跳出那个圈子,站在另一个更高的维度来看你的竞争对手,来看这个领域,你就赢了,你就知道怎么去针对他们了,所以现在竞争对手在攻击我们,在骂我们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不会回应的。
3.产品是1,营销是0
我们很多的竞争对手,他们可能做的没有我们好,他们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做营销,拍各种的电影、拍的各种的微短剧,效果很好,主要面向的是腐女人群。我曾想要不要也这么做。但是通过很多的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么做其实是无效的,因为我们的用户大部分都是好基友,而那些腐女不是我们的用户。同时我的团队告诉我,如果一个团队,更多的同事都去拍视频了,那么这个创业团队会非常的浮躁,大家没有心情认认真真的做产品,因此我们没有那么去做。实践证明,半年下来,我们的用户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竞争对手的增长速度。所以我特别想告诉大家,在初期如果产品没有做好的时候,营销要注意,因为所有的营销都是零,而产品才是一。
4.学会和媒体打交道
我们产品新上线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科技媒体报道的都是我们竞争对手,我们有很多次寻求媒体的报道但是都被拒绝了,我觉得特别对不起我的团队。所以那天我就带着我们的产品经理到那家媒体去踢馆,非常的生气,就跟他们吵了起来,后来我才明白一个道理,这么做也是不对的。因为媒体其实就是这个工具,你如何使用这个工具,就看使用的这个人。
雷鸣:低调!不要过分叫嚣颠覆
在2014年7月20日的时候,我们举行了自己的第一个发布会,那个时候我们发布了自己一系列的科技产品,也被很多的媒体报道,一时间我们觉得成功就在眼前了,各种各样的大佬都发微博,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关注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但是呢,我们在第三季度,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就从一个行业明星迅速的,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行业骗子。
后来我想到,可能是我在报道的过程当中,我过于自信地跟大家说:我们是行业的颠覆者。我们说我们要颠覆这个,我们要颠覆那个,你们过去做的事情都是不对的,我们有多强的、多强。这个时候的话,我相信在座的很多的创业者都是希望能够进入到传统产业,并且把传统产业进入到一个互联网状态的这样的一个希望颠覆的人,但是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经验教训告诉大家,不要过分地去对传统产业说你将是他的颠覆者。
我给大家一个科技创业者,如何融入传统产业的这样一个教训:
第一,不要轻易以传统产业颠覆者自居,他们有他们的自尊心。
第二,我们需要找到,并划清科学技术与传统产业之间的间隔与他们的界线,有什么东西是科技完全做不到的,有什么东西是你能够用科技帮他们提升的,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要为上帝,不要去碰他们的蛋糕。
第三,从融入到帮助,从改变到颠覆,要一点一点的来。不要着急,不要为那些媒体上过度渲染的一些报道去催眠了自己,所谓颠覆者,所谓怎么样,一开始不要这么高调的说,你给VC私下里说一说就好,不要进入到那些传统的、保守者的耳朵里。
李天放:不要被那些“虚荣数据”牵着鼻子走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用基本数据来代表自己的成果呢?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媒体也喜欢这种大的数据,投资人也喜欢这种大的数字,团队也喜欢这种大的数据,那我觉得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当你把你这个数字放在后台,你的团队看到了这个数字,他们就会往这个数字去努力,大家做的产品设计、推广、策略所有的事情全都会围绕着这个数字。所以当一个团队的CEO在看着什么,这个团队就会往这个地方去努力,但如果你看错地方的话,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悲惨的事情。
其实除了多少用户之外,其实片面追求数据这个问题我们犯过很多次。比如团队大小,比如你们融资到第几轮了?你们融多少钱?你们的估值是多高?
不管是说你的基本数据,还是你的团队的大小,还是你的融资的估值,其实这都不是最真实的目标,那为什么很多、很多的聪明的人会看着这些目标往前走呢?我觉得其实是因为,创业其实是很孤独的,它其实很难,它让你自己充满了怀疑和对自己的不认可。虚荣数据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保护,给自己安全感的东西,因为它可能是很美好的。
所以说我觉得越聪明的人越会自己骗自己,但我真的觉得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唯一可以让我们脱离虚荣数据的干扰的办法,其实就是非常非常诚实的面对自己,然后跟自己和自己的创业伙伴,和自己的团队去讲我们真正想要什么,然后不停地去反思、不停地去想说,我们现在追随的这个目标是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目标。我觉得创业失败并不可怕,其实最可怕的一件事情是说,你成功的达成了一个目标,然后你发现这个目标其实不是你自己想要的。
温成辉:创业千万不要低调
我们看一下低调有什么苦呢?
第一,没人来面试
基本上百分之百的人都不知道你的时候,你招聘是非常难的。很多公司很聪明,它在很早的时候去做媒体报道,去宣传自己的个人品牌,这样的他招聘会非常快,在人才积累的速度快的时候,你很难打败他的先发优势,所以低调的话,就不会有人来面试了。
第二,没人来投资
我们去见投资人,然后跟他说我们是90后里面做的比较好的。他说90后做的比较好的,那你比马佳佳如何?我说,我当然做的比较好啊。他问了我一个我到现在都无解的问题,为什么马佳佳比你更有名呢?这是非常无语的一个情况。不过不可否认,低调对于谈投资的确是一个比较不好的事情,它会让你在投资人的心目中打折扣,因为人都是想见到名人的,这是一个我比较大的启示。
第三,产品没人气
不会有人气有什么问题呢?你就没那么快发现你的产品靠不靠谱。举一个例子,某社交产品说50天估值1个亿美金,大家觉得这个产品这么屌,50天一个亿美金,赶紧去下,看着不靠谱。然后当那个创始人接二连三听到别人说他产品不靠谱的时候,他马上掉头,决定换方向,这样意味着什么呢?他只花了三四天就意识到自己产品不行。如果我们很低调的推广,做了三个月有几万用户,你这个时候发现你的产品不对,晚了。
第四,数据没人信
这个行业的现在有一个特色,现在所有的人,出去讲数据,你不乘以3,就被人除以3,这是非常惨淡的一个事情,所以你一定要高调的告诉人家我的数据是真的,上央视去曝光。不要去造假,但是你要高调告诉别人你的真的。
第五,团队没士气
低调的时候,有个设计师跟我说,他说城辉我想离职了,我说为什么?他说我的设计师朋友都不知道这款产品。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在圈内没有名气的话,工程师也好、设计师也好,他会觉得我们的产品并不是太多人用,因为朋友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适当的在圈内做曝光,对于招聘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稳定士气也很重要。
第六,推广不给力
你去找一个应用商店跟他谈,他说我这个应用没听过,就不推荐了,然后媒体报道只会报道谁?报道米粉哥、报道肉夹馍哥,都是报道这些90后,当他们强占了你最有优势的年轻,这个关键词的时候,你还剩下什么对吧。我1993年做到今天多不容易,但是当我的年轻被别人霸占这个关键词的时候,我就搞不过别人,我实际成绩做的比他好,没用啊,媒体都奔着米粉去,大部分爱吃米粉。
汪伟:过度自信是我犯的错
2013年7月份天使投资人王利杰找了我,说老汪我想投你一点钱,继续来做智能手表。从他投我开始做这个产品,吸引了无数的风投机构来追我,公司的估值也从两千万一路飙升。那时候身价暴涨,整个人就变成另外一种状态了,每天都四五家投资机构约见。但我确实在这个投资上犯了一个特别大的错误,我们签了一个协议。最后的结局是,这个投资到现在都没到位,所以老汪我可能是去年智能硬件创业最苦逼的一个,我们一共投入了两千多万人民币,自己投的,然后烧掉了天使投资人的钱,从去年的春节就开始断粮了,一直到今年的9月份,我们曾经有4个月没有发工资,我也不知道我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了,我确实想做一款牛逼的产品。
再说这款手表,我想挑战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出现的产品,弯曲的、超低功耗、还能Touch的、跑安卓系统,这样一款智能手表,所以就做了一些设计图,被我的好朋友王峰放出去了,结果在微信上,大家也知道那个故事,我被逼了两个月的时间要做出这款产品。但是现在看起来,所有的原因都是因为我过度自信了,我认为我过去赚过钱,我也做过一些我认为还算不错的产品,我应该能做更牛逼的产品,其实我找到了富士康,这款产品还是没能如我们所愿及时发出去,在座有没有还没拿到我们手表的朋友,先说一下吧,我们的二代产品还可以,我现在手上戴着,我一定给你们换新的产品,而且要用不长的计划。
其实算不算错呢,我4个月没发工资,坚持到现在,终于有了一个还不错的投资机构,给了我一点钱让我能继续我的梦想。
余建军:别让“我有”局限你
2006年,我做了街景地图,有的年纪比较大的,还可能知道,就是城市吧,后来卖给了百度。城市吧出来以后,它因为并板(音)比较长,我之后就在想能不能往垂直了做,把街景跟房产结合起来,做了看房的平台,就是一年多时间,因为这个商业模式走的是安居客的模式,后来我们直接关掉了。后来我又在这个城市吧的基础上,跟虚拟世界结合起来,又做了一个产品,前面几个项目是用我自己原来赚到的钱,几千万投进去了,后来第三个项目,那里世界这个项目是拿了风投的一笔钱,大概两千万人民币的天使,然后这个做了两年。所以前前后后总共是三个项目,6年的时间,相当于从2006年到2012年这个时间,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全花进去。
然后突然意识到确实我是个笨蛋,因为什么呢?我一直活在我自己的世界里面,因为我从学校里面创业、毕业,一直在做全景这个领域,是很细分的这个领域,我一直想的就是说,我在这方面很有优势、我有很多的技术积累、我有很多的资源,所以我的创业思考的几点就是我有什么,我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跟大众的需求去结合,一直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找,我觉得有很多2B的公司创业或者往2C转的话,可能多少会碰到这个问题。
大家都是在走一个怪圈,就是说当局者迷吧,优先考虑的出发点是我有什么,我有什么优势,而不是考虑用户的需求,所以方向错了,其他的都是白搭。方向对了以后呢,实际上资源都朝你聚集,而不是一个人很累的在拖着整个公司往前走。
我反思两点。
第一个关于“我有什么”和“用户更需要什么”。我们创业者应该怎样去找未来五年未被满足的刚需,就是雷军的那句话,风口,去找那个风口,一切从刚需出发。
第二个就是说怎么样形成对需求的判断的这种尺度。我们在这半年的时间,就反复揣摩需求的三个要素,我们叫强度、广度和频度。第一个强度说的是,任何一个需求,你自己看来都是觉得非常伟大的一个事情,但是你如果跳到一个普通的受众来看,这是他的刚需吗?还是一个非刚需,还是可有可无的。第二个就是说这是一个小众的需求还是大众的需求。第三个它是一个高频还是低频,通常来说,高频的人容易成为平台,而低频的可能要高UP值才有可能活的下来。
俞志晨:要敢于相信你的直觉
我认为,创业者本身有一种天性,那就是说对自身产品的直觉,我觉得这种直觉是跟女性的第六感是类似的。讲一下我们之前在创业发生的一件事情,在2012年早期的时候,我们的产品刚上线,因为是第一款中文的语音助手产品,所以整个行业对语音助手是什么东西,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而且当时的语音助手也是由我们创造发明的,所以问题就来了,当时我们有一位早期的投资人,就很迷惑地说,语音助手到底是什么,他不懂,然后多次强烈建议我们换一个名字。他的理由很简单就一个,他去营业厅问了一圈用户,没有一个人听过什么叫语音助手,团队当然不同意,因为我们认为,语音交互顺应了人的天性,它代表了未来,它是有革命性的,所以当时我们团队有一种直觉,就是说语音助手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至少是中国人,接受,它代表是人机交互未来的一个大趋势。
最终因为这件事情我们内部争论了好几次,最后我觉得这件事情实在是太烦了,一不小心妥协了一步,妥协一步后,结果就很明显,市场上渠道用户对我们产品的认知就已经开始分裂,他让我们做了两款产品,不仅仅是如此,还有我们自己,包括我们对自身产品的定位也发生了混乱,这件事情是说,还好我们反应比较快,最后我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恢复回来。
其实从后面的结果来看,同类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沿用了语音助手这个名字,当然今天这种产品很多了,各种各样的产品,这也是证明是说,我们当初的一个判断是对的,类似情况呢,其实当时我们也问过很多创业的朋友,也都发生过类似这样的事情,我坚信一款伟大的产品,一定是融入了创始人的情感和灵魂,那么正因为这种灵魂,才使得创始人能够和产品之间心有灵犀,引起用户的共鸣,也就是说,创始人对自身的产品有一种直觉,你要坚持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要发发网_我爱技术网 > 为创业者用6分钟自述的这些错误 点赞!
热门信息
阅读 (1650)
1 准备在杭州创业?这15家在杭投资机构不能错过阅读 (1593)
2 华人创业在硅谷:遭遇天花板 纷纷选择回国阅读 (1507)
3 2016校招Android开发,一个非重本应届生的坎坷求职路阅读 (1281)
4 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宜人贷在美纽交所上市阅读 (1257)
5 做老板最高境界:谋局者,越清闲越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