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公众号执一资本(ID:zhiyivc),授权 36 氪转载。作者汪天扬:执一资本合伙人。在加入执一资本前,他曾是互联网创业公司南方银谷联席CEO和奇虎360投资总监。汪天扬侧重于负责移动互联网、金融、新IT技术、车联网等领域的投资。
本文节选自执一资本合伙人汪天扬的演讲——“互联网金融的投资逻辑”。
汪天扬认为,互联网金融创业在资金端和资产端都还有机会。
一、互联网金融创业的三个理念
我们看过很多互联网金融项目,总结下来,我认为现阶段所有的互联网金融创业者应该秉持着三个理念:构建可规模化、可持续,抓住合适时机,最大可能的借力技术。
(1)商业模式可规模、可持续化
你的商业模式能不能成立的关键,是要看这个生意是否可规模化及可持续化。
我刚回国的时候曾经做过一家担保公司,那时银行几乎都还只提供抵押贷款,而我们当时真正是在做信用,而且用了非常扎实的风控方法,比如做非常详尽的调查,包括给一些小公司、个体经营户重新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不管是风控流程、团队管理、准入标准,还是利差都做的挺好的,是个能赚钱的生意。
但这个生意却很难无法规模化和可持续的,因为这种风控的商业模式非常重,很难扩展到其他城市。小额贷款客户的类型千奇百怪,资产和收支中的关键点都非常个性化,很难有统一的贷款准入标准可以适用于所有客户,需要进行一对一的定制化风控,非常依赖于对业务员的长期培训,和项目委员会对每个项目的控制和把关。
从更高层面来看,如果将中国金融市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资本市场,一部分是风险市场,在贷款这个领域,银行已经把资本市场给垄断了,它不承担任何风险还有很大的利差,对于担保公司来说,仅仅做风险市场生意,要承担几乎全部风险但利差却很小。虽然说看上去暂时能赚钱,但是一旦考虑对整个经济周期做拨备的话,其实担保公司是很难赚到钱的。
实际上,现在所有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很多公司连正常时期的风控都没做好,更别说抵御周期的冲击了。
(2)选在合适的时机创建
什么是合适的时机?就是行业风口吹起来的时候。
一是科技的变化。比如互联网的出现、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接下来科技将如何变化,我们很难判断具体的方向和关键点,但是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科技突破所带来的冲击是无法预知的,比较能确定的方向是人类行为数据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进展。这些科技突破会像互联网的出现一样对我们的商业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是人口消费结构的变化。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人口数量到达拐点,在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商业模式。
三是监管的变化。纵观全球金融发展史,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新的金融机构崛起,都是处于监管放松或者是新的资产类别出现的时候。在中国,一些互联网金融业务或者支付业务的创业者,其初期的获利业务或者获客手段,用传统金融的眼光看都是踩红线的,但是因为赶上了监管套利的红利,做的时机比较早,或者跟监管部门沟通得当,所以这些创新是被认可的。
(3)技术变革驱动的全场景业务
我眼中最理想的项目是以黑科技为核心驱动力,直接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的全场景项目。现在很多技术型公司,做的是to B的业务,并不是直接给用户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只是提供部分的技术支持,这些创新的服务在初创探索期是不稳定的,技术提供商也并不知道用怎样好的技术去把服务做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主导自己的命运,这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也可以考虑直接对接用户做产品,将上下游垂直整合在一家公司里,才有可能更好、更快的进行产品迭代,了解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二、互联网金融的几个症结
互联网金融发展到现在,行业里还有一些比较基础的问题没有被解决。互联网金融创业者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1)低估值的利差业务
纯粹的信息中介平台在中美两国都不算多,但在它们在中国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这主要是金融环境的问题。在中国的平台上,绝大部分用户是个人散户而不是机构,而美国的平台上80%-90%都是机构。
这有什么区别呢?第一,个人用户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第二,个人用户没有先进的金融和技术手段做分析;第三,个人用户进行判断的成本较高。所以在国内的金融环境下,我们认为信息中介平台的模式是很难做下去的,趋势只能是走向兜底。
通过分析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和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所有承担风险的商业模式一定不会获得高的估值。一是因为金融机构一旦承担风险,必定是一个受资本金约束、杠杆率受限的一个业务。二是因为风控和获客模式非常重,经营杠杆低也使得发展规模受限。
现在风控做得好的公司,也只是在正常的大环境下把个体风险把控住,而银行是一个信贷周期的生意,系统风险是不可测的,所以所有的传统机构,承担利差对应的风险,背后站的一定是政府,通过集中坏账处置、央行的贴现窗口以及存款保险制度来做系统风险的背书,这就是金融牌照的本质。
我们以消费金融为案例,美国的消费金融估值是多少?最高的市盈率9倍,平均的市销率3倍。因为美国是一个非常高效的资本市场,好的公司估值越来越好,市场跌的时候也不会怎么跌,而有风险的公司估值很低,市场行情下跌就跌的更厉害。
第一,做消费金融的话,其实是在利用经济周期上行带来流动性,在监管还没来得及进入的情况下拼命加杠杆,然后快速的去拓展业务。但是经济必然是有周期的,在下行的时候必然带来市场里流动性的紧缩,同时监管层开始警惕金融风险,要求去杠杆,这很可能导致流动性双杀。
第二,无论这种消费金融机构是做什么细分市场的,风险都是在自己资产负债表上的,从长期时间维度里讲,总有一年要把之前挣的钱全部吐出来。
第三,这种方式不能吸储,资本金约束需要不断融资,每次融资都是折磨,同时股权也被快速的稀释。
美国消费金融公司市盈率最高9倍,市销率平均3倍左右
还有一个特殊性的问题,就是消费场景。就像我们看分期业务,实际上,做分期的公司,并不把握成交的消费场景,成交的场景把握在卖货的人手中。因此做消费金融的人,天然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害怕被场景所抛弃,有些自己也去卖货了,但金融和电商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效果也有待观察。我们现在看中国的消费分期想赚的是利差,但在国外的分期业务,其实是一个刺激消费的方法,以后的业态怎么变化,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大规模无效的流量
大规模无效的流量是互联网行业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1、流量的核心是转化:
理论上来讲,如果流量的逻辑真的在金融上行得通的话,理论上现在不应该有如此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但是现在仍然有那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原因是因为大流量互联网公司的数量并不多,它们是以服务低收入用户为主的,这些流量在被筛选为金融流量的时候,被证明是无效的。流量的第一要素是转化,转化是最核心的东西,再多的流量如果转化不了也一点意义都没有。
2、移动端变现难度加大:
移动端和PC端的流量属性是不一样的。在移动端,大公司的流量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流量在不同应用间的导流效率非常低。因此,很大程度上,基于一个相对碎片化的流量,关键是看与用户之间的变现方式是不是够直接,为什么直播会突然这么火?因为各种碎片化的流量其它方式变现的能力非常差,而直播的变现能力极强。
3、强变现优质用户还是小众群体:
理论上来讲金融是一个强变现的行业,一个有效的变现可能有几千块钱。但现实情况是我们通过这种大流量的方法做出来的用户,能够变现的非常少,难以形成很大的规模。这个逻辑很简单,金融产品优质的客户是有钱人,但有钱人是不多的,低收入用户是最没有忠诚度的。
所以说金融创业者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找到合适的用户群体,定好产品理念,设计好产品,筛选出用户,不适合的用户最好不要进来。从金融的角度来看的,我们过去大量的理财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满足用户端的需求,结果是我们背离了金融的常识,筛选了一批风险承受最差的群体,这个群体根本就无法承受风险,而且很难有转化的价值。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试试转变产品思维。
4、设定更高的门槛:
所以一个互联网金融产品,在让用户使用方便的前提下,不要去满足客户的一切需求,而是应该通过设定门槛把用户筛选做好,筛选你需要的客户。比如说越容易付费的人是越有价值的,所以是不是应该早点把付费的东西加进去;比如说越能承担风险的用户越有价值,越不关心细节的用户越有价值。服务这些用户,变现能力才会真正的加强。
5、未必高流量,但转化变现是关键:
其实金融行业的客单价非常高,比如几万个用户流量的确不大,但是如果一个人投入十万元到产品中的话,你的资产规模就是几十亿,可能已经可以秒杀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收入了,我们也在线下看到用户几十万、产品很传统的金融公司每年有上亿的利润。因此,互联网金融公司也有可能是细分的碎片化低流量公司,却有着极强的变现能力的高价值的公司。
三、下一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方向
(1)资产端
做资产端是一个非常高门槛的事情,凡是高门槛、高客单价的生意都可能非常有前途。拥有下面三种能力的公司更有可能胜出
1、规模化获客的能力:
只有规模化的获客,成本才能足够低。尤其是小额信贷、消费金融,获客是最大的成本,而不是风控。传统的消费金融公司,比如很多电器分期的利率要30%-40%才能打平,原因就是获客成本太高。现在获客的两个方向,一是在线获客,二是线下获客。在线获客有两个问题:流量被大互联网公司垄断,线上所积累的数据以及模型还不足以有效地筛选用户;而线下获客,大规模的融资快速铺队伍,可能是成功的关键。
2、产业的整合能力:
当我们去做小额贷或者消费金融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场景,不是不能做,但是获客和风控的成本很高。能够快速规模化的一个方向就是依赖于某一个消费场景,或者是产业上的链条,但这种所谓的产业整合是非常依赖资源的。
3、技术优化的能力:
这主要体现在如何通过技术,去用很低的成本大规模的获得更优质的用户,把风险降得很低。现在看起来这方面难度很大。
4、CEO在金融市场的战略能力:
这取决于创始团队对整个金融市场的深度的了解。比如一个做资产端的公司的CEO,也必须要理解资金端的格局和新动向。一个做金融公司的CEO和其他互联网公司的CEO最大的不同是互联网公司的CEO是以产品为先,而金融公司的CEO是以战略为先,必须要知道资本市场的大局变化,这是一种战略能力。
(2)资金端
资金端做财富管理的公司机会很大,因为中国大多数的理财产品都是隐性刚性兑付的,在这种情况下,定制化产品并没有什么生存空间。但是从长期的趋势来讲,刚性兑付一定是会被逐渐打破的,没有人能一直兜底,当刚性兑付被打破,一对一的个性化理财服务有生存空间的时候,理财平台会真正的爆发。
我们看到一些互联网的财富管理公司在快速的增长,但目前也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
1、监管不明确:
现在理财平台还没有在监管层面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又因为理财涉及到各种金融产品的混业经营和组合,被谁监管也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2、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
目前所谓的一站式理财平台,它的资产基本上都集中在固收、公募基金和金融收益权转让三大类,60%的平台仅仅覆盖了两、三类资产。目前完全可以实现线上化的这个新型的互联网产品非常少,优质产品也很缺。传统的理财产品的线上化程度比较低,各个平台的产品创新能力也比较差。所以说从整体上来讲,产品上有很大的同质性。
3、决策有效性不够:
目前理财顾问提供服务属于重运营模式,而且长期以来的销售佣金模式导致整个行业以销售业绩为导向,并不以用户投资收益为导向,这造成目前服务质量的低下,也造成优质理财师的匮乏。其次,社交化模式目前仅在股票、外汇等领域有所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较好的决策工具。最后,完全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配置面临的阻碍也很多,很多用户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资产池的标的太少也不适应真正分散化投资的需要。
四、一个值得投资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应该有哪些亮点?
1、规模化获客能力:是否能通过互联网产品和运营去规模化、低成本获客。
2、牌照:不仅仅是拿到牌照这么简单,优秀的创业公司应该对监管规则十分熟悉,能很好的把握灰色地带以及有与监管部门沟通的能力。
3、金融产品设计: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风控的能力,其准入标准和不断迭代的风控体系以及获客方法是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应该能够高效、精确地运转。第二个是金融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要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上发现可盈利的点。比如说很多产品在一般的70%-80%的用户上都在亏钱,但能够通过某些群体的高利润的产品把钱赚回来。这两点是投资人评判一个金融行业创业者是否真正懂金融的标准。
4、IT系统:创业者是否能用先进的IT技术降低获客的成本,让整个服务的过程更加高效率、低成本,这一点很重要。比如说传统金融公司的催收方式是面催或者电催,在移动互联网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去降低催收环节的成本?
通过IT技术作为杠杆改变行业结构并绕过牌照障碍的例子也有比如说阿里投资的恒生电子,它的产品提供了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券商业务的基础架构平台,它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的券商。
5、团队:看金融行业团队我有三个标准,一是要对金融产品有深入了解;二是要懂互联网运营;三是懂金融战略,对国内外的金融发展史和市场大格局要深入的了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要发发网_我爱技术网 > 互联网金融创业如何提高成功率?
热门信息
阅读 (1650)
1 准备在杭州创业?这15家在杭投资机构不能错过阅读 (1593)
2 华人创业在硅谷:遭遇天花板 纷纷选择回国阅读 (1507)
3 2016校招Android开发,一个非重本应届生的坎坷求职路阅读 (1281)
4 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宜人贷在美纽交所上市阅读 (1257)
5 做老板最高境界:谋局者,越清闲越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