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发网

体制内创业是种什么感觉:我曾来过,我战斗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体制内创业是种什么感觉:我曾来过,我战斗过

  [ 序言 ]

  难

  如果预告了半天,最后只读到这个字,估计很多朋友该“果取关”了。不过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感受,从运营商的综合行政部门跨越到生产经营部门,再加上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或许只有这个字能高度概括我现在的状态。

  对于我所在的部门以及我个人来说,体制内的创业像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在文章正式开始之前,我觉得有必要交代一下目前我么正在做的一些事情。

  我所在的部门是公司新成立的大数据运营中心,按照官方介绍,我们的主要职责是大数据的“能力生产”与“业务运营”,核心职能是组织建设及运营专业化的数据中心、企业级大数据平台。对内我们通过聚合业务支撑系统数据(B域)、网络管理系统数据(O域)、业务和管理平台数据(M域)三域数据资源,为公司的智慧运营提供服务;对外,我们提供个性化、可定制、交钥匙的IDC和公有云服务,同时积极拓展数据服务和开放流通,实现外部行业客户深度合作和数据市场交易。

  其实如果更简单地说,我们就是“卖机房”跟“玩数据”的,基本上这业务在以前都属于相当“小众”,甚至是从零起步。

  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体制内的一次“创业”。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上天特意的安排,最近频繁读到与创业有关的文章,除了在精神上赐予我极大的动力以外,我开始认真总结跟反思最近的工作。

  创业者究竟是在创什么?

  为什么说这是一次体制内的创业?

  创业者最真实的体验是什么?

  创业者最大的敌人是谁?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点选择体制内的创业?

  创业者应当具有怎样的心智和素质?

  作为创业者,该如何认清这个时代而后爱它?

  ……

  [ 第1部分 ] 创业者究竟在干什么?

  阿禅日前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可能吧】上推送了一篇文章——《创业公司员工都有哪些特点》,很快就在圈儿内传开,成为备受关注的爆文。

  他在文中写道:“加入一家创业公司意味着:你将比在非创业公司的人累,但学到更多;你所在的公司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你可能在几年内财务自由,也可能一周后,公司倒闭。”

  我承认,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瞬间有种被击中的感觉:这不就是在说我们么!

  在我的工作岗位调整之前,开会、加班以及无休止的忙碌是常态,PPT、咖啡以及泡面是常伴左右的“好兄弟”,“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的任务几乎从未停歇……按道理,在这种状态锻炼出来的人,抗压能力还是可以的。但没想到的是,来到了新部门,我依然感到“力不从心”。

  由于我以及我们的团队成员曾经并没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因此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开展工作并直接与竞争对手在商战上PK其实是非常大的挑战。

  事实上,我脑袋中常常浮现出这样一种场景——在漆黑的深夜,我们一群人在快要解冻的冰面上寻找出路。

  尽管在一开始也会憧憬,也有期待,甚至还会兴奋,但随即到来的工作压力以及翻了几倍的KPI很快将这种感觉冲得无影无踪。

  对于我们来说,从虽有颓势但依然遍地金银的大众市场进军一个未知领域,就意味着创业,与所有创业者不同的是,我们是体制内的创业者。

  那么,既然是创业,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对此,微信公众号小道消息的运营者,丁香园CTO冯大辉曾经对于“创业”发表过一个观点,颇以为然。

  所谓“创业”,是一种对待工作更为积极、更为明确的态度。不是说自己一定要单干,比如注册个公司,当个说一不二的老板,才是在创业。想明白工作是为了自己,而不是感觉在为别人打工,这就是创业。

体制内创业是种什么感觉:我曾来过,我战斗过

  [ 第2部分 ] 体制内创业的真实体验

  “为什么创新在大公司变得越来越稀缺?因为创新背后有很高的风险。对于一个大公司来说,每个人在工作过程中都在求稳,都希望成功,有很多KPI,有很多考核的要求,有很多的业绩。在这种压力下,大家都会选择最保守的事情,而不是去干高风险的事情。”

  这段话很准确地描述了我们面临的困境。

  体验1. 操心,变不可能为可能

  在体制内创业,第一明显的感受就是——操心。为收入操心、为客户操心、为流程操心、为服务操心、为系统操心、为能力操心……为很多从前根本不会考虑的问题操心。

  以IDC业务为例,要避免与竞争对手陷入“价格战”的泥沼,一定要凸显差异化的优势,这前提必定是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可靠、可定制、可管理并且基本不操心的交钥匙服务。然而实际情况是,要达到这样的服务标准,必定在后端具备强大的运维保障能力。

  然而,IDC业务与运营商的大众业务有所不同,长流程、跨部门协作、牵扯要素多、实施难度大,尤其在很多因素都是不可控的情况下,这几乎变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让我们痛苦并清醒。

  既然在能力上有差距,就在能力上补足。于是,后端的兄弟们快马加鞭,不仅快速跑通了所有业务流程,并在短时间内拟定了业务管理系统集群,目标只有一个:一切皆服务。让我们的IDC服务更加直观、便捷地提供给客户。

  这本身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足够的耐心,更需要十足的信心,当然了,也很操心。

  体验2. 恐惧,渗入皮肤的恐惧

  对未知的恐惧。如果是一个熟知的业务领域,就算扛着很重的指标,起码我能预测到风险可能在哪儿,应该如何化解。可是假如在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中枪”了,这种恐惧让人难以抵抗。

  对前途的恐惧。尽管大数据、云计算在业界被炒得火热,但真正成熟的商业模式直到今天依旧没有明确,就算是已经非常成熟的数据中心,在能力不足、卖相难看的情况下,也很难找到出路。对于前途的恐惧,每天都在侵蚀着我。

  对竞争的恐惧。从前在行政部门更多都是将自己的工作做好,获取领导、同事的认可,但终归都是“自己人”,然而现在要去前线打仗,面对的都是客户,想要从客户那里得到认可需要的可不光是工作态度,还有过硬的专业水平以及应对竞争的策略,而商场上的竞争远比职场惨烈、复杂,这种恐惧让人随时怀疑一切。

  对自己的恐惧。如果说前几种恐惧来自外界,那么第三种恐惧则来源于内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商业法则也在快速更新,在体制内工作的人身上难免会有某种“惰性”,对新事物会相对迟钝。自身能力的差距带来的恐惧让我充满危机感。

  其实,恐惧的事还有很多。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我所在的部门以及公司给予了我足够的信心。曾经有一位领导在跟我聊天时提到:“如果说你们与外面的创业公司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那就是公司对你们是宽容的,甚至是允许你们失败的。”

  我当然明白这是领导宽容的姿态,但起码让我在创业维艰的道路上有了从容不迫的勇气。

  体验3. 疲惫,身心俱疲的感觉

  我们的数据中心是中国移动五大数据中心基地之一,坐落于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

  从我工作的地方到达贵安新区大约需要40分钟的车程,由于是新区,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都在建设过程当中,因此刚开始的办公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

  为了给客户带来更直观的感受,我们在新建的数据中心旁边搭建了临时展厅,为客户提供业务介绍和讲解服务。除此之外,为了承接省里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战略,我们还要配合地方政府接待前来贵州参观学习的外省客人。

  如此一来,一天承接一两拨参观客户几乎早已是家常便饭,最多的时候能有5、6拨。于是,“工作地—贵安—工作地”两头跑的情况也是常态。

  临时展厅很冷,几位年轻的小盆友总是在展厅里跑前跑后,经常会被冻感冒。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持带病工作,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为客户介绍我们的服务。他们的想法很单纯:服务不能掉链子,要随时展现我们的形象。

  在体验经济的时代,我们都牢记一句话:干到哪里就秀到哪里,“生产线就是风景线”,没有人有义务从你邋遢的外表下面发现你闪光的内心。

  如果说两头跑带给我们更多是身体上的疲惫,那么“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户?”,“如何让客户留下深刻印象”,“如何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则让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罗永浩曾经在坚果手机的发布会上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文艺青年从不满足于把事做成,而是要把事做得漂亮。”

  作为一个罗粉,我是非常赞赏这种态度的,并且正在努力实践。

  如果我们没办法在硬件上面表现出足够的优势,那么就在服务上想办法。被互联网文化浸润多年的我,自然了解“颜值经济”的意义。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如何让我们的服务具备更优质的形象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小到名片设计、邮件签名、产品报价单,大到产品设计、套餐规划、服务流程,我们在每一个可能与客户发生接触的位置费尽心思。为的就是能在某个小细节,用我们满满的诚意打动客户。

  体验4. 矛盾,成就感与挫败感这对好兄弟

  事实上,现在每天的工作虽然辛苦,但都很好玩儿。

  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接触到用户运营与产品设计。每天都是新的,每项工作也是新的。因为是全新的领域,基本上很难找到参考和学习的资源,所有流程、方案、工具、系统、页面都需要从0开始设计。

  会有人问:这么多事情怎么能坚持下来呢?

  我的答案是:成就感。

  运营商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机构,每一项工作都趋于平稳的状态。体制内的“福利”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安全感。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弊病,就是很难在稳定的体制内找到真正的成就感。

  但现在不一样了,在全新的领域,我们不再被囿于一个安全的坐标系内。困难、挑战甚至是局部危机都随时出现,我们就像是在游戏里不断打怪升级,尽管有时也会因为过不了关郁闷,但通关过后的畅快却让人充满成就感。

  但,与成就感同时存在的还有——挫败感。

  并不是每次打怪都会升级,有时候会长时间耗在某一两个环节,出现“低水平的重复”,这让我们很难受。

  最大的挫败感并不是来自竞争对手,更多是来自我们自身。

  有时候,是因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有时候,是因为内部的流程难过;有时候,是建设的周期过长;还有的时候,是我们没有能力在技术上“压倒”客户,从而探究真实的客户需求……

  这一切都让我们充满了挫败感。

  学会如何跟成就感与挫败感和平相处,成为了我们创业阶段最大的收获之一。

  体验5. 焦虑,在未知的世界中寻找答案

  十年的职场历练,让我学会了应对压力、学会了团队作战、学会了平衡利弊、学会了处理矛盾……最重要的是,确保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然而,自从加入了新团队,我开始日以继夜、无以复加的——焦虑。

  这焦虑来自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来自内外部协调的纠结、来自高倍速增长的业绩压力、来自知识结构的老化、来自团队成员的期待、还来自寻找答案的困惑。

  在大数据领域,无论是平台建设还是产品开发,目前业界都没有特别成熟的标杆。于是,团队伙伴们只有不停地向外探寻、向内思考,所花的精力与心思超乎寻常。

  为了向外界展示运营商在大数据领域具备的数据资产与挖掘能力,在今年的春节期间,我们为春节灯会准备了出入口人流量分析及导航服务,方便前来参加灯会的人们选择合适的入口进入会展区域,得到了很多市民的点赞。

  此外,我们还通过分析用户的话务量及流量等信息,推出了春节期间的“黔途”主题大数据分析,让在春节期间从远方来黔的游子跟游客直观地展现出来,秀出了贵州的春节吸引力。

  这类的探索性工作还有很多,在不断地学习、模仿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阻力,也碰到了许多困难,更是有一大堆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如何找准运营商在大数据产业中的定位?如何在不干扰用户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如何在信息安全红线的范围内作出更聪明的大数据分析?如何让数据价值更大程度地体现?如何开放和共享数据,打造健康可持续的大数据产业生态?

  在未知世界里探寻答案,如同在盲井中寻找光亮。

  这让我们感到焦虑。

体制内创业是种什么感觉:我曾来过,我战斗过

  [ 第3部分 ] 创业前后有什么区别

  可能有人会问:虽然说是在创业,但至少依旧在体制内,能有什么区别?

  我的体会,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表达。

  体会1. 动脑与动手

  在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我的工作都是在动脑,比如做战略规划、形势分析、策略推演,再比如写材料、做分析、画画PPT什么的,我关心的更多是思维逻辑层面,当然也会考虑落地推进的情况,但亲自动手的占少数。

  长期的工作习惯让我更愿意“想”,很少顾及到“做”。

  然而到了新的工作岗位,需要“想”的也有,但更多是“做”。比如漂亮地完成一次投标、与客户进行深度沟通、安排一次团队头脑风暴、做一次团队培训……很多工作是需要去具体落地实施的。

  这时候,仅有缜密的思维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强有力的落实推动能力。

  做,也是一门艺术。

  体会2. 甲方与乙方

  从前在谈论甲方、乙方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概念。只是直觉中会认为甲方要牛气一些,乙方则显得更加谦卑。按照我的工作习惯,也很少“为难”乙方,通常情况下都会相处得很愉快,很多因工作接触的乙方最终都成了很好的朋友。

  所以,在我的观念里,甲方乙方的差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自从做了乙方,才真正体会到那种“到处求人”的酸爽。在外面,我需要在客户面前表现得体贴周到,满足客户的一切需求;在内部,也需要协调好后端的兄弟支持工作,体现大家的劳动。委屈当然会有,每当遇到想不开的时候,我总会劝自己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又充满鸡血地继续工作。

  甲方乙方,苦又何妨?

  体会3. 单兵与团队

  这点体会是最深的。从前我的工作性质并不会要求高度的团队作业,对个人的工作要求相对更高。尤其是在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时候,单兵作战往往效率更高,也更容易输出成果。

  然而到新的岗位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团队配合,尤其是在进行一些相对复杂的项目投标时,不仅是销售团队,还需要售中、售后的同事甚至是合作伙伴共同参与、配合才能完成。

  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如何激发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如何调动团队中的每个人积极参与,这背后有管理的问题,还有团队文化的问题。

  单兵强则团队强,1+1+1远大于3。

  

  [ 第4部分 ] 为什么要在体制内选择创业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干嘛要去搞什么体制内创业呢?

  这个问题不仅别人,就连我自己都问过。尤其是在面临一些看似过不去的坎儿时,那种低落、孤独、失望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一书中曾讲到:创业的理由有100种,但不论你选了哪一个,你所要面对的事情也许都是一样的。你会纠结,会胆怯,会恐惧,会退缩,每每在这种时候,就想想这个问题:你为什么创业,你为什么会在这里,你为什么要平白接受这些纠结、胆怯、恐惧和退缩。想起你的初心,也许这一切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于是,我开始思考,我的初心是什么?

  近年来,运营商面临的外界压力日趋增大,除了舆论此起彼伏的质疑,同业竞争者与异业挑战者不断挤压运营商的生存空间,就连内部也频频爆发高管、骨干员工离职的现象,这让身在运营商的我们备受压力。

  或许,我本身就更敏感,危机感也更强。

  在“提速降费”的声浪越来越强时,当竞争越来越惨烈时,当增长成为过去时,当员工们眼中闪耀的光芒渐渐暗淡时……我想到的是——

  时候到了。

  是时候真的为转型做些什么了。

  不再是高喊口号、不再是会议文件、不再是空谈抱怨……而是切实的行动。

  对于我个人而言,也希望能找到初进公司时的激情,找回发自心底骄傲的感觉。

  说实话,你,你,还有你们,已经有多久没为自己身在运营商自豪一回了。

  创业虽不见得一定苦逼,但肯定是个充满了挫败感的过程。打败我们这些体制内的创业者的,表面上可能是资源、团队出了问题,深层次可能是体制、机制的不适应,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不断面对挫败的时候气馁了。

  我不太愿意过多谈论梦想、激情这些充满鸡汤意味的词汇。我更相信原始的驱动力,有可能是希望在职场上大展拳脚获得更好的发展;有可能是希望通过参与项目结实更多的朋友在社会上拥有更多的资源;甚至有可能就是单纯对过去的告别。

  坚持,除了来源于毅力,更多来源于对原始价值的热情和信心。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至于我的想法嘛,其实很简单——磨练心智,提升自己。

  今天在听广播的时候,听到这样一段话:“如何判断一件事真的值得去做?只有两个价值标准,一是投资回报够高,而是半衰期够长。”

  风险投资家王峰也在近期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一个观点:“创业是今天和平年代里一项最好的自我修炼,是一次人格上的洗礼和重塑。”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读过一段话:“找个安静的地方,拿出几张白纸,逐条写下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这么一直写一直写,坚持写下去,什么时候写到你突然哭了,那么就去做这件事。”

  这,或许就是我以及我们选择创业的原因,而且选的还是Hard模式——体制内的创业。

  在文章的开头,我写了一个大大的“难”字,可以读二声,也就是困难的难,可以读四声,也就是灾难的难。

  今年是猴年,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上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今年特别火。

  对我们而言,体制内的创业或许也是一个历经困难的西天取经路。

  最后,借用今何在先生在《悟空传》的序言中写的一段话:

  “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游路,我们都在向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虚无了,就同归来处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奔向那个归宿,你没办法选择,没办法回头,那怎么办呢?你只有在这条路上,尽量走得精彩一些,走得抬头挺胸一些,多经历一些,多想一些,多看一些,去做好你想做的事,最后,你能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后悔。”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伙伴们,向体制内的创业者致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要发发网_我爱技术网 > 体制内创业是种什么感觉:我曾来过,我战斗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